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册”部的部首汉字“册”,册除了是《说文解字》540部部首汉字之一,也是现代汉语常用字。现代汉语没有“册”部,一般将其归入“冂”之下。其详情如下:
册。读音有两个:
(一)cè。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也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凡册之属皆从册。(上竹下册),古文册从竹。”象形字。本义是竹简编连在一起形成的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为“册”。
既是象形字,我们来分析字形,先看册的字形发展:
我们看,在甲骨文时期,它实际上就是许慎所说的象“其札一长一短”,但许慎所依据的字形当是小篆的字形。现在所见的出土简册(策)都是上下等齐,并无一长一短的形制。
从甲骨文到金文,甚至一直到战国文字,到小篆,隶书,册的字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都是用二根绳子串起竹简的样子(竹简数目一般是四根或五根),到楷书,中部省去了一根绳子,成了现行的“册”字,册字的繁体字写作“冊”,其实就是象形向楷书变化的中间阶段,总之,册就是编连在一起的书简。如图:
来说许慎的原话:符命,指的是符信教命,写在简册之上。徐灏《段注笺》:“凡简书皆谓之册,不独诸侯进受于王也。此举其大者而言。”所谓的“札”,是指编进“册”中的简。王筠《说文句读》:“《聘礼记》疏:‘简者,未编之称,策(册)是众简相连之名。’《释名》:‘札,櫛(即“栉”,读zhì,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也,编之如櫛,齿相比也。’”一札就是一简。册其实就是把“札”编连成跟梳子一样连在一起的样子。
关于“一长一短”,王筠《说文句读》也有说明:“其长短或齐或不齐,亦似用笔之变,非果有参差也。”显然,许慎说“一长一短”,并不正确,现在的出土物只是证明了这一点罢了。
古文的“册”字,是上面一个“竹”字下面一个“册”字,这是因为册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竹子。
总之,册的本义是书简。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册部》:“凡简书皆谓之册。”现代汉语又推广了意义,比如名册、画册、纪念册等。《书·多士》:“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孔传称:“言汝所亲知殷先世有册书、典籍。”唐玄宗《命张说修国史诏》:“肇有书契,是兴简册。”有了文字书契,简册就慢慢兴起了。
在本义之外,册字还有很多用法。比如:
(1)特指皇帝的诏书。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册》:“古者册书施之臣下而已。”《书·顾命》:“太史秉书,由宾阶隮(读jī,登上),御王册命。”孔颖达疏引郑玄注:“太史东面,于殡西南而读策书,以命王嗣位之事。”太史手拿册书,从宾客所走的台阶上来,迎接新王接受成王的遗命。这里的“册”,特指皇帝的(传位)诏书。由此引申,“册”又指赐封。《晋书·祖逖传》:“册赠车骑将军。”《新唐书·百官志二》:“册太子,则授玺绶。”所以,古代赐封太子,赐封贵妃之类的叫“册立”,并不是简单指“记录在册”的意思,册是赐封的意思。比如清查继佐《罪惟录·太祖高皇帝》:“冬十月,册李氏为淑妃,摄中宫事。”
(2)用作量词,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比如这套书分上、中、下三册。
(3)谋略;计策。也作“策”。《集韵·麦韵》:“册,通作策。”《史记·秦始皇本纪》:“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册。”指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再比如《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元年》:“不战而自破之册也。”胡三省注:“册,与策同。”
(4)竖立;使竖立。比如《水浒全传》第一百二十回:“(卢俊义)其夜因醉,要立在船头上消遣,不想水限(他喝了掺有水银的毒酒)坠下腰胯并骨髓里去,册立不牢,亦且酒夜后失脚,落于淮河深处而死。”册立不牢,就是站立不牢。
此外,“册”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二)zhà。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栅”,指篱笆,栏栅。《集韵·谏韵》:“册,编竹木补篱谓之册。”其实,篱笆跟竹简的样子,形似。
册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之363,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