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原因分析
起因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胀可能会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但一般情况下的通货膨胀都是国家为了有效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采取措施无法避免的后果。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良性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动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②成本推动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度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分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3)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
③结构失调
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④供给不足
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
⑤预期不当
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⑥体制因素
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出现通胀与以下原因也有关联:
混合作用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在计算中,需要经济学家给出一个合理的、多种参数的模型来解释。比如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预期和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社会影响
它是指货币流通中出现的这样一种情况: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1)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2)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福利减少
(3)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具体表现为:低收入者(拥有较少禀赋者)福利受损,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者)却可以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
再分配效应
在现实经济中,产出和价格水平是一起变动的,通货膨胀常常伴随着有扩大的实际产出,只有在较少的一些场合中,通货膨胀的发生伴随着实际产出的收缩。为了独立的考察价格变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假定实际收入是固定的,然后去研究通货膨胀是如何影响分得收入的所有者实际得到收入的大小。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他们接受每一元收入的购买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而且,由于他们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因而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相应地降低。
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的实际上涨,存款的实际价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闲置货币和存款在银行的人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样,像养老金、保险金以及其他有价值的财产证券等,他们本来是作为防患未然和蓄资养老的,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
缺点
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或统治阶级加强对基层劳动人民剥削和掠夺的重要手段。通货膨胀首先给工人和农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它使得物价不断上涨,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由此引起工人实际工资急剧下降,生活日益贫困。而农民等小生产者则因为物价上涨过程中,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扩大,不得不以高价购买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生活资料,低价出卖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因而更加贫困。
通货膨胀也严重影响一般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因为他们的薪金也不能按物价上涨的程度而相应增长。但是,通货膨胀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极大利益。
他们不仅会通过政府订货和价格补贴等,把资产阶级国家用滥发纸币从劳动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大部分收入转入自己的腰包,而且可以利用实际工资下降,或者用贬了值的货币偿还债务,以及利用物价飞涨乘机进行囤积居奇等等,获得巨额的利润。
编辑推荐>>2018初级会计金牌vip班 全网最高性价比 96%通过率!
【原标题: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