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东临安徽省阜阳市,西接河南漯河市、许昌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与开封、商丘市接壤。
周口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周口古属陈国,《诗经·陈风》赫然在目。战国末期,为楚都所在地,史称郢陈。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在此建立张楚政权。两汉时期,陈为皇子领地,繁荣昌盛,富甲一方。魏晋以来,以淮阳为中心历次设郡置府。
周口交通四通八达,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交织成网,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路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漯阜铁路的电气化双线升级改造全面启动,改造完成后并入国家铁路路网,将成为带动周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沙颍河自古以来就是通航河道,建成有周口、刘湾两大货运码头,入淮河、汇长江。
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被中华全国伏羲文化研究会誉为“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
历史沿革
周口市
市内历史上多以淮阳为中心建制,1965年成立周口专员公署后,驻周口镇(今川汇区)。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淮阳,古为宛丘,太昊之墟,据传,神农所都之地。夏为豫州之域,殷为虞遂封地,厉(今鹿邑东)系活动中心。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周首封十大诸侯国之一。春秋仍为陈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9年楚灭陈,以陈为县。前278年楚顷襄王徙都于此,为"郢陈",称"西楚"。[1]
秦统一全国后,置陈郡,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陈定都,国号"张楚"。
西汉初为淮阳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属豫州刺史部。
三国魏置陈郡,属豫州。西晋初沿旧制,武帝合陈郡于梁国,惠帝复置陈郡仍属豫州。
南朝宋初属南豫州南梁郡,后置陈郡和南顿郡,均治项县(今沈丘槐店)。南齐仍置陈、南顿二郡,南顿郡移治南顿。北魏置陈郡、南顿郡和汝阳郡。武定元年(543年)侨置丹阳郡和秣陵县。丹阳郡属北扬州,州、郡均治项县(今沈丘槐店)。北齐百姓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置陈郡属信州,州、郡均治项县(今淮阳县城),又置淮阳郡,治阳夏(今太康),淮阳郡、丹阳郡亦属信州。北周改信州为陈州。
周口市
隋初为淮阳郡,属豫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陈州和沈州,属豫州。大业八年(612年)复置淮阳郡,治宛丘,统宛丘、太康、扶乐、西华等10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陈州,武德四年( 621年)置北陈州,治扶沟,复置沈州,统项城、颍东2县。五代仍。宋宣和元年( 1119 年)置淮宁府,统宛丘、西华、商水、南顿、项城5县,属京西北路。南宋置陈州,仍统5县,属南京路。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明万历十年( 1582年),陈州、商水、项城、沈丘、西华、扶沟、太康6县1州属开封府,鹿邑县(包括今郸城县东北的一部分)属归德府。清初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升陈州为直隶州,仍统4县,属河南布政使司。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为陈州府,府治淮宁县(今淮阳) ,统淮宁、太康、扶沟、西华、商水、项城、沈丘7县,属河南布政使司。鹿邑属归德府,两府同属河南省监察区开归陈许郑道。1912年5月撤淮宁县。1913年3月1日,废陈州府,置淮阳县,原府辖县和鹿邑同属河南豫东道。11月,北平政府弃省设州,市内各县同属汴州(州治开封)。1914年5月23日改属河南开封道。
1932年8月,南京政府在省下设行政督察区,淮阳设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原8县属之。同年10月,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仍统8县,属河南省。 1938年6月1日,日军侵占鹿邑县城,此后太康、淮阳、扶沟等县部分地区先后沦陷,成为日伪占领区。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党组织曾于1944年~1945年,在太康县边区先后建立庆华(太北开淮公路东)、芝圃(高贤、芝麻洼一带)、淮太西、扶太西4个边区县政权。边区县均为游击区,没有固定治所。1946年~1949年中共党组织先后在鹿邑县边区创建5个边区县。1946年于贾滩集建立商亳鹿柘前,县治枣集,隶属豫皖苏第三专署,1949年2月撤。1946年8月成立安平县,县治玄武集,隶属豫皖苏第二专署,1949年4月撤。1946年12月成立鹿亳太县,县治白马驿,1947年6月撤。1947年2月于郸城集建沈鹿淮县,是年11月撤。1947年5月建沈项临县,1948年底撤。
周口市
1949年设淮阳专区,辖淮阳、鹿邑、项城、沈丘、商水、西华、扶沟、太康8县和周口市(1948年1月置),1952年8月增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西华、扶沟、商水(周口市改为县辖镇入商水) 3县归许昌专区,余6县归商丘专区。1958年12月商丘专区撤销,东6县归开封专区。1961年12月商丘专区复设,东6县复归商丘专区。
1965年6月29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文件(〔65〕豫民字363号), 析许昌、商丘两专区部分县设周口专区,辖淮阳、鹿邑、郸城、项城、沈丘、商水、西华、扶沟、 太康9县和周口镇,共141个公社,3696个生产大队。1969年12月31日改为周口地区,归属、治所及统辖未变。1980年10月增辖黄泛区、五二两农场。1980年10月周口镇改为周口市。1983年体制改革,1984年公社全部改为乡(镇),全区辖9县1市182个乡镇(其中有镇11个)。至1990年,全区共有115个乡、67个镇、5个镇级办事处。
2000年6月8日,依国务院(国发〔2000〕61号)文件,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原县级周口市改为川汇区。
地理环境
折叠
地势
周口市
周口地属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降为1/5000-1/7000。海拔高度为35.5-64.3米。大致以川汇区至太康一线为界,线西海拔高度为50—64.3米,自然坡降为1/5000-1/6000;线东海拔高度为35.5-50米,自然坡降为1/6000-1/7000。线东的郸城东部,沈丘东部、东南部,项城中部、南部海拔高度多在40米以下,地势低洼易涝。[2]
折叠
地貌
全市地貌特点是大平小不平。整体地貌平坦,但受外力作用,岭岗和洼地微地貌广泛发育,改变了平原地貌的单一形态。按照河南省地貌区划和等级系统划分,市内以沙颍河为界,以北为黄河冲积平缓平原区,以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积湖积平原区。岭岗多分布在沙颍河以北,川汇区至太康一线以西。坡洼地分布较广,主要在沙颍河以北;以南的沈丘、项城、商水也有零星存在。[2]
折叠
气候
周口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季风型气候模糊地带,具备南北方之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温差较大,降水夏秋偏多冬季偏少。周口年平均气温在14.5℃—15.8℃之间。全市平均霜期为146天,无霜期219天。
折叠
水文
周口属于淮河流域,有沙颍河、涡河、西肥河、汝河四大扇形水系。其中沙颍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沙河发源于河南省鲁山县西部石人山,颍河发源于嵩山山脉的阳乾、少室诸山,两条河流在川汇区孙嘴村汇合,称沙颍河。沙颍河与其支流贾鲁河、汾泉河、黑河、新运河、新蔡河流经全市,流域面积占76%。四大水系纵横交织,不仅形成了一个“自然灌溉”系统,而且形成了美好的自然风光,条条河流像碧绿的飘带一样,由西向东流淌,把无际的平原沃野装扮得分外妖娆多姿。
风景名胜
周口有有4A级景区3家(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旅游区和太昊陵景区),3A级景区2家(关帝庙)(沈丘县的中华槐园),2A级景区2家(中原民俗文化园),淮阳龙湖是国家湿地公园。周口的遗址遗迹和文物点达近千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河南省项城市南顿故城、袁氏故居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