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江阴怎么样(江阴十大老板排名)

江阴怎么样(江阴十大老板排名)

更新时间:2022-04-12 05:11:46

作者:李俊鹏

上海复旦规划设计研究院 河南办事处 主任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复旦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

“江阴”,因位于长江之南而得名。

江阴有2500年文字记载史,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故乡,是扼守长江咽喉的“第一要塞”,历来为大江南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坐落于此。2020年,江阴GDP达到4113.75亿元,人均GDP达24.88万元,拥有中国企业500强11家,中国民企500强14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9家,上市公司53家,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蝉联全国工业百强县四连冠,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是如何炼成的?

从“农业小县”到“制造业第一县”

回看72年发展,江阴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立市之本,历代江阴企业家脚踏实地深耕细作,江阴经济历经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从单一公有制结构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转型,从乡镇企业兴起到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巨变。

江阴发展历程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83年)

初期江阴工业发展以恢复调整为主,仅有少量设备简陋,条件低劣的小作坊、小工厂,产业以棉纺织、染织业和部分粮油加工业为主,其他工业类型很少。60年代,社队工业开始起步,涵盖机电、冶金、化工、船舶修造、医药、纺织、食品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工业经济实力悄然崛起。

2.“苏南模式”阶段(1984—1997年)

改革开放之后,江阴在农村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江阴经济社会活力迸发,乡镇企业蓬勃兴起,通过乡镇企业开启工业化进程,经济体制也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3.“新苏南模式”阶段(1998—2002年)

自1998年起,江阴深入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乡镇对乡镇企业的直接支配权从企业撤出,探索实践企业资本经营方式,以澄星集团、阳光集团、扬子江船业集团为代表的企业率先改制,改制后的企业活力重现,民营经济迎来高速发展。

4.集聚发展阶段(2003—2014年)

2003年,全国首个跨区域联动开发的工业园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立,探索出一种新型跨区域合作模式,2006年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成立,江阴高新区、经开区也相继被赋予国家级开发区权限和级别,工业园区相继建立和完善,江阴产业进入集聚发展阶段,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民营企业也逐步资本化、集团化运营。

江阴代表上市企业情况

5.提质升级阶段(2015年—至今)

2015年起,江阴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构建“345”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5大未来产业,并采取措施保持实体经济支柱地位,江阴成为民营制造集聚能力和水平最高的县市,连续荣膺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一名。

江阴之路

1.区位优越、因港而兴

江阴地处长三角腹地,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同时也是扼守长江咽喉的“第一要塞”,从江阴溯江而上可达皖赣鄂渝川五省市,顺江而下可出江入海、通达世界各地,江阴港可停泊10万吨级海轮,成为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的天然良港。除了对接上海外高桥、洋山港定班航线,2020年10月还开辟了“江阴—宁波集装箱定班航线”,使得江阴港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吸引了更多长江流域货物在江阴港中转、换装,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今年上半年,江阴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5497万吨,同比增长35.9%,位居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第14名,内河港口第3名。

2021年1-6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TOP20

江阴港以能源、原材料、钢材和化工产品运输为主,依托港口优势,又靠近长三角巨大消费市场,为江阴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形成一批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

陆路交通方面,京沪高速、沪武高速穿境而过,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即将建成通车,届时江阴将正式加入沪宁一小时都市圈,往来南京、上海只需45分钟,江阴正在加速融入长三角,深深嵌入长三角市场体系之中。

2.抢占改革开放战略先机

位于苏南的江阴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社会活力涌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如澄星集团、双良集团、海澜集团等先后成立,奠定了江阴的产业基础,同时成长了一大批企业家群体,带动家族甚至集体发展,如著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江阴成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和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排头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自1998年起,江阴的乡镇企业如阳光集团、双良集团、扬子江船业集团等率先完成改制,到2001年,江阴全市近万家市属、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地方角色也从管理逐步向服务转变,市场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市场风气逐步形成,市场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有力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3.民营经济活跃、优秀企业云集、杰出企业家荟萃

江阴民营经济活跃。截止到2020年末,江阴拥有22.9万家各类市场主体,企业7.6万家,其中民营企业7.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达1728家。各类“500强企业”云集,其中中国企业500强11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9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5家。

企业上市积极。在江阴,抓上市就是抓投入、抓转型,上市成为头号工程,由此江阴成立企业上市工作小组,按照“从头抓起、提前介入、全程服务、一路绿灯”的工作标准,对企业上市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筛选培植上市后备企业。自1997年江阴首家上市企业江阴兴澄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交所起,江阴先后共培育上市企业53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量的百分之一,成为拥有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县(市),被称为“中国资本第一县”。

江阴各类企业数量

杰出企业家荟萃,知名品牌众多。江阴先后有132家企业主持制订了457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主持起草了14项国际标准,拥有由国家评定的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13个,以及中国驰名商标54个、国际知名品牌领军企业7家。同时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企业家”,如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俞亚鹏等。江阴民营经济高原隆起、骨干企业高峰林立、杰出企业家荟萃、知名品牌众多,构筑了江阴富民强市的坚实根基。

江阴2021年中国民企500强企业一览表

4.多元化产业创新平台集聚

江阴多元化产业创新平台集聚,拥有江阴高新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江阴经开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其中江阴高新区于1992年成立,2011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且与其他7个国家高新区及苏州工业园区共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历经多年建设,形成以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端智能装备、现代生物医药医疗为主的产业体系,位居2021年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42位,现已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江阴经开区成立于1991年,2002年10月被赋予国家级开发区权限和级别,内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电子元器件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多个功能平台,形成金属新材料、高档纺织服装、石化、IT、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集群。

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设有石化新材料产业园、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江阴综合保税区等一系列特色园区,各个园区功能互补,成为吸引高端产业和创新企业落地的平台和载体。

江阴多元化产业创新平台集聚,工业经济深耕制造业,石化、钢铁、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提升,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健全完备的产业体系。

5.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江阴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全天候、不打折、无条件”的“店小二”“急郎中”式服务,实实在在地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

强化审批改革,推出“效能革命”,设立“一窗通办”窗口,实现全领域22项审批业务通办;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建立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推进企业创新需求与金融资本深度对接,解决企业犯难的金融问题;开展常态化企业大走访,为企业开展全方位“体检”,把问题解决在企业一线;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每个重点产业链上培育5家以上龙头骨干企业和一批创新成长型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除此之外还致力于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主动听取企业家意见,切实保护企业家权利,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者、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江阴企业扎根于本土,众多企业已纷纷跻身于各类“500强”榜单,但至今仍把总部设立于江阴甚至是江阴的某个村镇,并没有追赶潮流把企业搬到一些能级更高的中心城市,这正是对江阴优良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同。

6.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文化基因厚重

江阴人自古以来就有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和冒险精神。江阴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故乡,近代,江阴率先发展起以荣氏兄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改革开放后,江阴创业者创立了海澜、双良、阳光等一大批乡镇企业,逐步成长为现代企业家,正是一代代江阴人继承了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文化传统和冒险精神,才造就了如今江阴发达的民营经济。

江阴启示

咬定产业强市,深耕实体经济,致力创新驱动,可以说“长三角及港口区位优势 亲清政商关系 一流营商环境 雄厚民营经济 深耕制造业”是江阴成功关键,使得江阴从1871个县中脱颖而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在新时期发展全局中,企业日益成为“强支撑”,科技日益成为“加速器”,人才日益成为“点金石”,资本日益成为江“云动力”。对于广大地区来说,也许没有优越的区位,没有占据发展先机,但如何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如何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如何培育根植性企业,如何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如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江阴经验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资料:

谁是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星球研究所.

“制造业第一县”的豪情从何而来?徐睿翔.

江阴:坚守产业强市,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郭煦.

海澜集团不急于脱帽:不改制将是怪物,汪恭彬.

坚定不移做强做大制造业,陈金虎.

文中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会及时删除。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文责自负。


李俊鹏

上海复旦规划设计研究院 河南办事处 主任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复旦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

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扎根中原,坚持“观世界、读河南、懂中国”理念,致力于以战略思维解决一切发展中问题,擅长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政府和企业决策咨询、文旅项目策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中原最具特色战略思想库。


---- 往期推荐 ----

1. 乡村振兴:绕不开的悖论与困局

2. 世人皆知"胡焕庸线",谁人可知河南版"胡焕庸线"更为神奇?

3.“郑开同城化”只是假象,背后是一盘大棋

4. 再论郑开同城化,开封究竟该怎么办?

5. 河南彰显“中原雄心”,中国“第五极”呼之欲出

6. 洛阳“撤县设区”风生水起,郑州究竟该怎么办?

7. 为什么郑州6大主导产业之和不如1个阿里巴巴?

8. 河南18地市:谁一鸣惊人?谁默默无闻?

9. 廿载风云巨变:河南18地市,谁快速崛起?谁加速衰落?

10. 河南18地市和105县地名极简史:谁最大气?谁最神秘?

11. 缺水的河南,为何“水城”却越来越多?

12. 净流出1300万!河南人口红利还能吃多久?

13. 河南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14. 河南179个产业集聚区究竟该何去何从?

15. 郑洛西发展带呼之欲出,三门峡究竟该怎么办?

16. 资源型城市:“转型增长”OR“持续收缩”?

17. 南北差距拉大,黄河流域的未来在何方?

18. 乡村振兴:“农业大国”中国究竟该向“农业强国”日本学习什么?

19. 昔日万人追捧,如今少人问津,是“特色”小镇还是“问题”小镇?

20. “中国第一园”:苏州工业园为什么这么强?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