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中央空调>

中央空调冬季能拉闸吗(中央空调可以直接关电闸有损伤吗)

中央空调冬季能拉闸吗(中央空调可以直接关电闸有损伤吗)

更新时间:2022-02-11 08:05:12

2021年9月23日下午至夜间,沈阳市沈北新区等部分区域突发大面积停电,长达7小时之久,不仅导致工厂停工,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甚至部分道路的信号灯因没有电,产生交通严重拥堵。至此,“拉闸限电”问题被彻底引爆,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引起强烈反响。

实际上,由于“能耗双控”限产,早在今年的8月中下旬,云南、湖南、江苏等省份就已经开始“拉闸限电”了;到了9月中旬,广州、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加入了限电停产的行列。比如:作为中国印染大省的浙江,其印染业用电就非常大,尤其是绍兴,它的印染产能竟占到了浙江省的一半。绍兴印染厂一停工,就相当于全国1/3的印染产能歇业。

但有些地区“拉闸限电”,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因为在发电量不足的情况下,不拉闸对整个电网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到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一场“电荒”将对全国乃至全球产生冲击影响。

(一)

煤炭价格持续拉高,发电厂发电就亏本,是造成用电短缺的直接原因。这次出现的“拉闸限电”,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煤炭供给不足引起的煤炭价格暴涨,煤电价格倒挂。

在中国,电力是公共产业,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中国电力行业是国营独资垄断,电价涨不涨,政府说了算。电费价格上涨,关系到国计民生,政府会深度考虑到老百姓的意见,老百姓不同意电费涨价,即使政府想涨,阻力也很大,因此一般不会轻易调高电价。不像美国,德州一场暴风雪,电价就能暴涨100倍。

由于煤价不断上涨,而电费保持原价,这就导致很多燃煤电厂发电是亏本的,发的电越多,亏的钱越多,因此发电厂只好减少发电。

电力行业由于煤炭产量跟不上对煤炭需求的增长,据分析预测,2021年全年,我国的煤炭缺口可能达到6200万吨之多。物以稀为贵。煤炭有缺口,其价格自然就会上涨;缺口越大,价格涨幅也就会越大。这是不言而喻的,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体现。

相比于2020年,预计2021年我国的动力煤产量将同比增长4.5%,而动力煤需求将同比增长7.7%。煤炭的需求提升而供应不足,势必会造成煤炭的短缺以及价格的提升。截至9月14日,沿海八省电厂库存煤炭1997.7万吨,月环比下降12.75%,降至2019年以来同期最低。

疫情后经济总体复苏,海外订单激增,工业部门开足马力复工复产,尤其是大量以化纤、化工、印染、纺织等高能耗产业为主的圣诞节和新年的制造订单产品需要生产,用电量负荷大幅加重,对煤炭需求高速增长。

据统计,我国去年11月出口额为26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增速创2018年3月以来新高。

(二)

从国内情况看,这两年为了解决雾霾问题,各种“低质”煤矿被关闭,为了填补发电的空缺,除了清洁能源,就是靠“煤改气”;烧天然气污染少但价格昂贵,靠点燃气发电有成本高的问题,那就只能再依靠煤炭。

由于我国发电量的7成仍然依靠煤炭发电,在煤炭价格高企和煤炭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减少发电量就势在必行了。

由此可见,这一轮“拉闸限电”的背后,凸显了我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能源供应不足的隐忧。致因是煤炭这样的关键能源产能的提升赶不上经济发展需求的提升。

因此,我们既要关注当前的“拉闸限电”,更应重视解决中国能源供应方面存在不足的长远问题。

同时还由于我国能源供应地区分布不均,东北能耗产业多却没有足够供电量;加上某些地方政府在执行的时候操之过急,以“拉闸限电”的手段进行紧急调控,便造成了这一轮多地限电的局面出现。

我国现有的原煤产量已经是马力全开的产量,很难再往上提高了。而且到了年底,中小型煤矿都会为了保安全而开始限产停产,以免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再要增加产量就只能靠进口煤了。

从国际情况看,澳大利亚煤炭物美价廉,原先每吨比国内的还便宜100到200元,吸引力很大,这也是以往我国南方很多发电厂直接从澳大利亚购买进口煤发电的原因。就全国而言,近年来进口澳大利亚的动力煤占进口动力煤的一半,每年大概四千万吨左右。

但由于国际关系变化和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大量减少了对澳大利亚部分大宗商品的采购,尤其是大幅减少了从澳大利亚进口煤。今年上半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仅78万吨,同比下降98.6%。而大幅增加从印尼、俄罗斯、哥伦比亚、南非等国进口煤,以此来填补澳大利亚进口煤减少的“缺口”。

那么,从印尼和俄罗斯等国家进口的煤情况如何呢?在技术指标上,这几家的煤跟澳洲煤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的,加之运输周期长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煤价疯长。目前,由于煤炭供给不稳定,运费也在涨,货主的安排赶不上矿区价格的变动,现在的煤价通常是“暂不报价,车到为准”。

煤价连续大幅上涨,对于发电厂来说,就是发电成本大幅增高,“发一度电,亏一毛多钱”,“发得越多,亏损越多”,那还不如直接“躺平”。

(三)

在国际上到底存不存煤炭价格大战问题?这是不言而喻。资本追逐利润是一贯的,不仅不择手段,有时甚至还铤而走险。

如今,尽管中国煤炭进口采取多元化,尽量减轻美国、澳大利亚等在大宗商品方面的定价权。但由于国际大资本集团实力强大、资本雄厚、经验丰富、渗透力强,即使中国在煤炭方面虽然进口量占比并不大,却仍然受国际市场价格左右。

特别是美元大放水以后,这些美元不会凭空消失,它们通过各种渠道来到了中国,换回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但这些美元留在中国是不能花的,得换成人民币。中国企业从美国赚回来多少美元,中国央行就要兑换与之相当的人民币。结果就是,国内的人民币越来越多。美国的大水漫灌,很大一部分都灌入中国的流通市场。

再加上国际资本疯狂炒作大宗商品,铜铁粮油豆等很容易被哄抬价格,从而引发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钱在供应端过热,可以拉动生产,但转移到消费端过热,就极容易引发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把本来就在很高价位上的煤价再次推上更高的价位。

在最近一年里,澳大利亚动力煤的价格就不断飙升,较一年前增长了215.37%,现货价格达到188.72美元/吨。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当今,国际煤价大幅上升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内煤价产生拉动和驱升效应。我国动力煤价格也从原先的500-600元/吨随之上涨到1300元/吨,市场价格甚至达到1600元/吨。

应该说,我国是富煤国家,每年的煤炭进口量只占总使用量的5-10%,按说由于我国进口煤数量占整个煤炭使用量的比重并不大,国际煤炭价格并不会严重影响到国内煤炭价格,然而由于近年国内煤炭价格长期处于低位,一些煤炭企业生存困难,遇到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上涨,立即跟随大幅上涨。可以说,是国际煤价上涨直接带动了国内煤炭价格上涨。

由此可见,国际市场煤炭价格撬动了国内市场煤炭价格。国际煤炭资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煤炭价格,而且还通过煤炭价格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发电市场,并进而影响到了中国电力供应以及中国经济和中国产业。对此,需要高度警惕!

(四)

什么是“能耗双控”?它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进行双控住。实行“双控”行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既能节约能源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那么,这次“拉闸限电”,是不是由“能耗双控”引发的呢?既不是也是。说它不是,因为“能耗双控”并非这次供电紧张的主要原因;说它是,因为“能耗双控”是这次供电紧张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能耗双控”在这次 “拉闸限电”中所占的权重较小,仅是外部叠加因素,也仅局限于部分地区。

“能耗双控”政策始于“十一五”时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较快发展,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国家才提出实行“能耗双控”。

“能耗双控”政策我国已经实行十几年了,指标都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完成得都比较好。

2013年1月,国家提出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落实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实施定期通报制度。

2017年将“能耗双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束性指标,建立了指标分解落实机制,并且每季度发布“能耗双控”“晴雨表”。

2016-201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3.2%,累计节能约6.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亿吨。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能耗双控”的重点,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开始向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倾斜。

2019年8月,国家要求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

“能耗双控”旨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促进节能降耗、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规制性政策。但有些地方政府对政策理解不准确、不到位,执行缺乏灵活性,或者政策实施滞后,使得经济发展与“能耗双控”的矛盾尖锐化。

有些地方前期指标过早用完,临近新的“能耗双控”指标考核期,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见效快、一刀切的停电停产措施。

“拉闸限电”是短期行政手段,是不可持续和长久的,只能在极特殊情况下使用,况且它应对结构性矛盾的效果也很微弱。

(五)

目前,中国用电22亿千瓦的总量已经是美国的两倍,却只支持了约美国70%的GDP,这个格局决不能保持更不能继续扩大,必须坚定不移地缩小同它的差距。

当然,平均每个美国居民的日均能源消耗等同于13个中国居民、128个孟加拉国居民或370个埃塞俄比亚居民的日均消耗量。这表明,美国依然奢侈成性、能源消耗特别巨大。

同时还要看到,对中国来说,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资源越少,内部的生产率就会越高,我国和其他国家因争夺能源、资源而爆发战争的风险也就越小,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难度就会降低。

因此,一定要下功夫做好经济追质求效的转型,2030年的碳达峰和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已经确定,要以此来形成倒逼机制,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质效的化工企业及其它中小企业,该该关停的就得关停,该外迁的就得外迁,该转型的就得转型,该升级的就得升级,减少甚至取消低端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效,通过改进工艺流程进行节能降碳,并向“专精特新”转型,扩张中高端制造业。

这样做既可防止我国同类企业因不良竞争形成内卷,造成严重产能过剩和巨大的生产浪费;同时也可避免我国企业在贸易出口中成为“出了大力、耗了许多资源、最后只赚了个吆喝”的低级“打工商”。

比如:中国工厂所生产的同一批服装,每件成本5元,毛利3元;但只要挂上一个外国名牌,就能多卖出100多,200多。长期以来,其实中国的服装出口并不赚钱,仅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原料成本,赚取微薄的利润,竞争非常惨烈。

限电限产以后,可以提高中国服装等轻工制造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议价权。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买服装会不会涨价呀?不会的。因为供应端的涨价压力,短期内不会传导到消费端。同时还因为,在供应链中,中国工厂长期处于被压榨的状态,他们只是拿回本该属于他们的利润,压缩的只是品牌端的利润点。

可以说,“拉闸限电”对于我们仅是发展中的阵痛。但它会触发我们所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触发我国内部的电力调度更有效率,触发全社会注重节能减排,进而把坏事变成好事。

目前,由于碳排放的核算、测量、报告制度等还不够完善,“能耗双控”仍需要执行一段时间。加之,今年情况特殊,有些地区双控目标完成有难度。为便于“能耗双控”考核目标的实现,可变“双控”目标“每年一小考”为“五年一大考”,只要五年大考目标完成即可。

今后还可提倡引导企业采取购买绿电或者绿色证书等方法,以缓解“能耗双控”的压力。

经过不懈努力,力争到2035年,使我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有力支撑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标的实现。

(六)

民生大如天。用电缺口再大,也不能缺民生用电。要全力以赴打好电力保供攻坚战,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电,况且此项用电在整个用电总量中占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尤须做好今冬明春的供暖保障。

目前,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发挥它在我国能源供应中的基础和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还应多举并重。

对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核力发电等,要在克服技术短板、增强稳定性、减少储备损耗和运输费用上下功夫,尽快实现迅速提高其发电效率,扩大发电规模,降低经济成本,力争在不长时间内能达到与煤动力发电平分秋色。

利用新能源汽车储电,让其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在今年9月的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国家电网就展出了一项新技术:依托双向充放电桩(V2G),通过车网智能互动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间电能量的双向流动。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这些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通过充电桩向电网供电;等到晚上,很多工厂企业下班休息了,再给电池充电。

注重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比如德国的一些绿色节能建筑集成了多种技术后,基本上可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其他国家也有很多优秀的实践案例,也都非常值得借鉴。

同时不断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逐步缓解电价交叉补贴,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

当下用电紧张,工厂可错峰用电,实行“停一开六”、“停二开五”等。城市里没有那么重要的景观照明、亮化工程,可缩短亮灯时间和亮灯范围,甚至可以暂先停一停。

每个人也要从点滴做起,节约用电,电灯、电脑、空调等尽量人走关闭,避免“长明灯、长待机”的情况;冬天室内取暖,达到规定温度即可等。

总之,通过各个方面和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最大可能地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把“电荒”潮的冲击影响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