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31日电(彭宁铃)岁末年关,核酸检测、返程回乡、置办年货,兑积分、发红包、集五福……人们需求多多,活动多多,也成为网络诈骗分子见缝插针的高发时期。
春节期间要警惕哪些诈骗?哪些行为导致风险最大?中新网邀请网红反诈警官“老陈”,讲讲春节防诈的事。
过年,要警惕哪些诈骗?
一年一度的团圆节日,返乡离乡,票都抢到了吗?
当心,骗子也盯住了心急的你。
一些山寨购票网站悄然出现,不仅会套取你的个人信息,即使付了钱,也买不到票。
另外,如果有人自称票务公司客服发来链接,以退票、改签等为由,要求输入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密码及验证码……一定要打住,先拨打官方电话核实。
否则,银行卡就可能被洗劫一空。
过年在家,你都有哪些娱乐活动?注意活动中也可能有骗子的阴谋。
拿每年都要参加的“上亿项目”集五福来说,不论是低价售卖福卡的链接,还是邀请扫码加好友、入微信群交换福卡的二维码,都要万分慎重。
老陈提醒,不明链接中常藏有病毒,一旦点击,便可能被对方获取信息,骗走钱财。
红包满天飞的春节,还要当心666元、888元等高额红包陷阱。
要知道,微信红包限额是200元。能点开高额红包,通常不是植入病毒,就是跳转木马链接。
此外,小心要转发才能领取的伪红包。骗子常会借发红包,进行恶意传播,借此达到引流推广的目的。
资料图: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公安分局破获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72名。 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如今,骗子们也紧跟时事,研发出了新剧本。
就拿近两年来的疫情来说,有骗子就伪装成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添加用户微信,或拉人入“疫苗接种群”“防疫流调群”,随后在群中发布兼职刷单等诈骗信息,进而行骗。
还有骗子冒充防疫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快速检测核酸。
判断是真是假,一定要先找官方核实,不能草率。
这些操作,或让我们陷入最大危险
那么,当不断变化的诈骗袭来,哪些操作会让我们陷入最大危险?
老陈首先提到,如果手机和银行卡绑定,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据其提示下载APP,“风险极大”。
他说,一些链接会直接发送过来,一些链接则会上演大量“前戏”。其由头或是网上交友,或是朋友邀请投资,加入股票群、小电影群,不知不觉麻痹入群者,才放出链接点击。
其次,对于手机收到的验证码、二维码,都不能轻易透露给他人。“二维码是一种确认码,扫码等于将确认权交给了别人,因此绝不能乱扫。”
老陈特别提到,屏幕共享也是常见的诈骗手法。
在其处理过的案件中,有人被自称某平台客服的骗子发起屏幕分享,导致手机呼叫转移,被骗走60余万元。
老陈提醒:骗子可以通过屏幕共享,看到我们手机里的一切操作,一旦有人让操作屏幕共享、电话呼叫转移,对方一定是骗子。
作为一名办案经验丰富的反诈警官,老陈表示,在手段上,上述操作并无特别的风险大小之分,一旦陷入,钱就有“飞”出兜里的可能。
有哪些防诈知识?
老陈说,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改变,诈骗方法也千变万化。但无论是老生常谈的冒充公检法、杀猪盘、刷单、网络贷款,还是利用特殊时间节点的各种活动实施诈骗,如利用集五福活动,都只是诈骗呈现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拥有反诈意识。
“贪小便宜吃大亏,天上不会掉馅饼,网络交友要慎重,一切链接认准官方平台。防骗最重要在于第一步。”老陈说。
首先,一定要对自己有清醒认知。“不论是遇到美女邀请裸聊,还是有人称网络赌博可赚钱,都要先问问自己,我什么样?何德何能,让这位美女(帅哥)平白无故来找你?天上会掉馅饼吗?”
老陈提到,诈骗分子会利用各种非法渠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进行“广撒网”,骗子不止是“剧本家”,也是“心理学家”,更紧跟时事,但只要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懂得生活,自然很难被欺骗。
“安安稳稳过日子,踏踏实实做人,不要总想(侥幸)搞尝试,尝试后满头都是大包。”
而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老陈提醒,在交出信息的第一步时,就应树立保护信息的意识。“如果必须交出信息,就要用最少的信息达到目的。比如,留地址时,不要详细留下门牌号等。”
当遇到上述需要点击、扫描、发送链接、二维码、验证码等情况时,脑子里更要绷紧弦,“警惕一切不明链接。”
“不管是什么诈骗方法,不管常见还是新鲜,记住一句话:一切违背常规的都是有问题的。”老陈说。(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