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碎纸机>

碎纸机异音怎么解决(碎纸机发出刺耳声音)

碎纸机异音怎么解决(碎纸机发出刺耳声音)

更新时间:2022-02-07 07:05:58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先圆“从军梦”,再圆“从教梦”,31岁民警愿做追光之人

李海弟:用一年时间做一生难忘之事

对话

“我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雨后的太阳只照射在我一个人的身上,温暖我。我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世界上有个角落,能在我伤心的时候空着,安慰我……”这是一位去云南支教的老师看到的当地孩子写的诗歌。

孩子的诗让人心疼。他们把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情感用诗歌表达出来,让我们读懂了他们对爱的渴望。

能看到这样的诗,要感谢那位前去支教的老师。正是众多支教老师的不悔选择,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学会了表达;正是所有支教老师的点滴付出,才让大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光。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移民管理局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在全省边检系统遴选6名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民警,到对口扶贫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驻村支教,舟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李海弟就是其中之一。“对话舟山”邀请了这位由民警“转”成的支教老师,倾听他所讲述的支教故事。李海弟表示,如果有心人愿意资助山区的教育事业,可以与他联系(电话:15924024039,微信同号)。

李海弟在授课。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李海弟,1989年出生,福建仙游人,舟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政治处民警,他说舟山是他的第二故乡。今年5月,他奔赴广西三江县洋溪乡良培小学,驻村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圆了自己的教师梦想。支教期间,他不仅用心教课,还积极凝聚社会爱心,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幸福童年。

李海弟与学生们在一起。

缘起:心中不灭的教师梦

对话舟山:听说您是一位移民管理警察,您出于怎样的机缘成为一名支教老师的呢?

李海弟:我曾就读于福建闽江学院物理学(师范类)专业。大学临近毕业之际,面对“从教梦”与“从军梦”的抉择,我选择了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舟山成为一名军人,从此踏上投笔从戎之路。

我很明白,当兵不仅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历练。2012年初,在湖州德清武警浙江边防总队训练基地经历了三个月的新兵集训后,我便来到了舟山边防检查站。经过一次次的考验,我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武警警官。

2018年底,我们武警边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由此,舟山边防检查站也转为舟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隶属于国家移民管理局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而我也从一名武警警官转为一名警察。

最初,选择了从军就意味着“从教梦”只能埋在心底。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今年3月,浙江边检总站发出的赴广西三江扶贫支教的报名通知,又让我燃起了曾经对“三尺讲台”的期待。这一次,我没有犹豫,经过层层选拔,我成了第一批赴广西三江支教的民警,踏上了扶贫支教之路。

对话舟山:要去广西三江支教一年,家里人有没有持反对意见?您是怎么说服家人的?

李海弟:2017年6月,我建立了自己的小家,然而我与这个家却间隔着200多公里。我在舟山,爱人和孩子在嘉兴。

选择去支教,意味着与家人的距离要从200多公里拉伸到1500公里。原本就对爱人和孩子照顾不多,如果去支教给予他们的陪伴会更少,但不去支教也许就没有机会再圆教师梦了。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我一度陷入苦闷。“这是件好事,放心去好了,家里不用你操心。支教很有意义,其实我也有支教的心愿。希望你把握机会,带着我的心愿,真正帮助到山区的孩子。”面对两难时,爱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没有反对的言语,没有抱怨的情绪,但离别时她的神情中也透露出不舍。我想既然有了选择,就好好去支教。而且,这一次我是带着妻子的梦想一同前行,我坚信自己能做好,能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

对话舟山:良培小学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你们到达广西去良培小学的路上交通便利吗?刚到那里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不适?

李海弟:良培村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这里群山环绕,平均海拔500多米,是一个处于半山腰的贫困村庄。

我们从杭州先飞桂林,然后再乘坐动车大巴到三江县城,之后有车子把我们送到村里,路上总共花费了9个多小时。

最难的一段路是从山下寨门到学校。良培小学处在半山腰上,从寨门上去有3公里。虽然路不长,但陡坡不断、弯道很多,越走越觉得荒凉。路上还有很多散落的大石头,每走一小截就会看到“小心滚石、注意行走”的标示牌。

我是第一次去这么偏僻的地方,第一眼看到真实环境就明白,这儿的条件想必异常艰苦。刚来这里时,我因为水土不服加上日照强烈,部分皮肤出现了发炎现象;在学校,住的是木板房,四处漏风又不隔热,夜里蚊虫也多,那一段时间真是难熬。饮水问题也时常困扰我们,当地村民都是直饮山水,刚来时,和我同行支教的嘉兴边检站战友孙功贝几乎天天拉肚子。

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大爱与责任

对话舟山:您在良培小学主要承担哪些教学任务?教学中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

李海弟:我主要承担了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由于学校还缺少体育和音乐老师,我还主动请缨给各年级的孩子们教授这两门课。因为平时我爱打篮球,小时候还学过小提琴,所以给孩子们上音乐和体育课,我可以胜任。

有一次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上音乐课,我组织大家学唱歌曲《送别》。一遍遍教学后,孩子们基本都会唱了。可是一次合唱时我发现了一个异音,原来是一个学生在用侗话唱《送别》。

我让这个孩子单独用侗话唱,发现侗语带给《送别》一种别样的魅力,让人不禁想学侗语唱歌。最后,原本是一位老师教26个学生的音乐课变成了26个“小”老师教一位“大”学生。

在良培小学平均一周我要上21节课,虽然辛苦,但是很充实。孩子们中午会在学校吃由国家补助的营养餐,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很惬意。

对话舟山:听说您还教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您能具体讲讲这件事吗?

李海弟:良培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这个班的班长叫石颖,她就是你说的那名优秀学生。

石颖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她奶奶卧病在床,父母经常因为农忙无法顾及家里。因此,烧饭、洗衣、搞卫生、照顾奶奶等活计都需要小石颖去做。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石颖还是挤出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努力学习。有一次去她家家访,邻居说她家大人去采茶叶了。我便走进田间想找找石颖,发现她正在田边的草丛里专注地看着英语辅导书,嘴里还默默念着英语单词。

这孩子的学习劲头真的很高,着实让人感动。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她以293分(总分300分)的综合成绩取得了全乡第一的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我带的五年级这个班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综合成绩由原来全乡14所小学的第七名提升到了第二名。

对话舟山:除了上课,您和孩子们还有什么其他的交流吗?前些日子刚过完教师节,有什么难忘的事吗?

李海弟:刚来支教不久,有一次陪孩子们回家,发现他们的上下学之路竟是一条紧贴着山崖的小路,大概就30厘米宽,下雨后更是泥泞不堪。从那以后,我就叮嘱孩子们路上一定要小心,一有空闲我也会接送他们。

记得一次雨天我去接他们,大家伙儿手拉着手前行,小心翼翼的。一个孩子对我说:“李老师,你看,下了雨这里云雾弥漫的,好像踩着云朵去上学呢! ”

听了孩子的话,我感慨万分。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孩子们却是一路欢歌一路行。可见他们对读书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望。

教师节的时候,孩子们给我送了感恩贺卡,就是用作业纸和彩纸做的特别简单的卡片。那些用彩纸折叠出的扇形、蝴蝶形图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却是我一生中收到的最美的礼物。

筑梦:一条朋友圈引发的爱心接力

对话舟山:听说刚到良培小学支教不久,您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给孩子们上体育课的照片,引发同事朋友的关注,能具体说说吗?

李海弟:是的,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条朋友圈,今年5月14日下午4点17分发的。我发了一张孩子们上体育课奔跑的照片,配文是:“体育的第一课,奔跑吧少年。大力挥动着臂膀,光着脚的,拉着拖鞋的,这些奋力奔跑的孩子让人心生怜爱。 ”

就是这条朋友圈,让我的很多领导、同事看到了山区孩子的艰难。“学生运动怎么都光着脚丫,可以给他们每人赠送一双鞋子吗? ”“海弟,看到你发的朋友圈,山区孩子的条件确实很苦,我想一对一帮扶两个贫困孩子完成学业。 ”

朋友圈里一条条暖心回复和询问让我非常感动。自那以后,爱心人士的帮扶、资助便源源不断。

对话舟山:都有哪些爱心捐助?来自哪里?

李海弟: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七一”前夕,舟山边检站执勤一队党支部联合舟山市人大第三党支部、舟山市新城幼儿园党支部等共建形成“支部联盟”,汇聚力量共同帮扶良培小学和这里的孩子。

7月中旬,当孩子们收到“支部联盟”捐助的第一批爱心物资包括校服及篮球、羽毛球、跳绳等文体器材时,他们开心极了,第一时间发去视频感谢帮助他们的叔叔阿姨。

除了一次次的捐款捐物,“支部联盟”还实施了旨在助力教师提升、助力学生学业、助力贫困学生的“三项助力”计划,丰富良培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文娱活动,竭力为孩子们提供教学资源和心理疏导,促进良培小学师资提升、学生成长。

另外,在舟山一些爱心企业的帮扶下,良培小学还启动了教学楼墙面粉刷及门窗更换工程,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

对话舟山:你们的支教计划后续会怎样发展?

李海弟:我来这里不仅仅是支教,还是派驻在这里的扶贫干部。在这教学的日子里,我走访了60余户贫困学生家庭,为他们带去爱心人士的关怀。

希望利用这一年时间,能在广西三江搭好爱心助学的平台,让爱心助学这一品牌工程长长久久地持续下去。等到支教结束,我依然会关注这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陪伴他们。这一年过去后,如果还有机会,我愿意再来为孩子们当老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的真实写照,也是始终激励我奋斗在扶贫支教路上的一句话。我愿做追光之人,因为追光的人,自己也会身披万丈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