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前不久,广西南宁一些业主委托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卖房时,疑是遭遇诈骗。刷一下脸,业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名下房产就被过户给他人或被用于抵押贷款。
“刷脸”带来的安全隐患再次引发社会关注,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延伸,靠“脸”办事逐渐成为现实,但越来越频繁的“刷脸”,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风险。“脸部信息”泄露谁来管?我们又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呢?12月17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刷脸”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进小区要“刷脸”,上班要“刷脸”,买东西要“刷脸”,住酒店要“刷脸”、坐火车飞机要“刷脸”……近几年,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逐渐拓展,进一步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在郑州市郑东新区一家公司一楼门口,上班的工作人员对着人脸识别终端,一两秒就完成了“刷脸”进门的操作,大门自动打开。“以前指纹打卡,一个一个排队等候。现在,公司使用‘刷脸’考勤打卡,上班经过门口,一‘刷脸’就秒速打卡,十分便捷。”工作人员小张说。
在该公司一楼大厅放置了一台自动售货机,购物者只要注册人脸信息,就能通过“刷脸”购买饮料、零食。“人脸支付只要几秒钟时间,不用找零钱,也不用掏手机,特别方便。”小张说。
郑州市公安局一位安全专家说,人脸能替代身份证、账号密码等认证信息,源于它作为生物识别特征具有高度的唯一性。除身份信息认证外,人脸识别还可用于对特定人群的监测和比对。比如,借助智能高清摄像头捕获或扫描人脸信息,可以帮助有的家庭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失散的亲人,警方可以在人流中锁定、追捕犯罪嫌疑人。
“刷脸”支付,你愿意尝试吗?
有人认为,刷脸支付或成为移动支付后的下一个大众支付风口。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各种银行App和各平台申请信用卡及小额贷款时,同样也需要用到人脸识别。
虽然“刷脸”支付快速普及,但用户对刷脸支付的安全性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刷脸”支付更便捷,能缩短用户的结算等候以及支付时间。消费过程中不需要携带现金、银行卡,用户可以摆脱对手机介质的依赖。
但也有人认为“刷脸”支付存在脸部信息泄露、照片视频和其他形式的伪冒、支付场景无法支持高效准确识别等安全风险。
事实上,人脸识别的相关风险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目前正在推进人脸识别领域相关金融标准的制定,以明确在这部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
“刷脸”有哪些安全风险?
人脸识别在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人脸信息过度使用、信息易泄露的担忧:“密码泄露了,可以换一个,这脸部信息要是泄露了,可怎么换啊?”“如果商家倒卖人脸信息怎么办?”“走路时会不会被人偷偷‘扫脸支付’?”
河南警察学院网络安全系副主任孙莉说,在互联网空间,脸部特征正成为打开个人信息的“钥匙”。但如果利用不当,有以下风险:一是一旦利用不当或遭受黑客攻击,“刷脸”可能引发其背后附着的身份、账户等信息泄露的风险;二是在跟踪和监视方面被滥用,会导致个人隐私和权利边界被侵犯;三是一些应用技术不够精准,存在借助照片或硅胶面具就能通过认证的风险。
“‘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随着个人‘露脸’的环境和应用场景增加,信息泄露的风险也将随之上升。”孙莉说。
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加强保护?
“对人脸识别技术,不能因安全疑虑而因噎废食,但也不能为‘便利’而牺牲隐私权。”孙莉说,相关行业及企业在制定人脸识别安全规范的过程中,要强调“人脸数据等生物特征信息”与“其他身份信息”实行完全隔离存储,避免将人脸数据与身份信息相关联后发生批量化泄露。此外,在网络空间仅依靠人脸等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交易隐患,有关平台在相关交易时,必须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用户口令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认证,在设置人脸识别的同时,叠加其他认证方式,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少春认为,人脸识别应用发展很快,当前我国尚缺乏脸部信息采集、使用等标准和监管机制,当务之急是强化立法,从制度层面保护好人们的“面部信息”不被肆意收集和滥用。
“对安全隐患应预先防范,管理部门、行业和个人都要重视安全风险。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也就是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此外,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政府应通过建立准入制度、评估制度等手段,尽快设定人脸识别技术的各类标准和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标准。相关行业及企业也应当积极担负起社会责任,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自觉维护所采集、储存的公民隐私数据安全。”张少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