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建清
在常人看来,复写纸一般多是过去会计在开具发票时使用的,但谁能想到,其实也是每一个新闻干事、通讯员的宝贝呢。上了一点年纪的写稿人,也许不会忘记复写纸,它同圆珠笔、稿纸、采访本一样,是每个投稿人必不可少的文具用品。时光过去几十年了,每每回忆起使用复写纸的写稿经历,仍记忆犹新,感慨不已。
四五十年前,还没有复印机,或者已有但尚未普及到中小城市,当然也没有电脑,只有四通打字,是名副其实的手写时代。从宣传部门的新闻干事到基层乡镇通讯员,包括业余新闻爱好者,稿件写成之后,若想增加命中率或者达到广为传播之目的,故须拥有多篇稿件。怎么办呢?除了一份一份地誊写外,最快速、有效的办法恐怕只能借助复写纸去完成。
那时候的报纸编辑对新闻报道的稿件持完全有别于文艺副刊作品的态度,他们并不讨厌消息的一稿多投。在此背景下,新闻干事和报道员的复写能力超强提高。据一位通讯员称他竟然一次可以复写五六份稿件,由于用力过猛,往往最上面的一页常常有划破的迹象,而最后一页则字迹较为模糊。为了一次能多复写几份,通讯员要选用市场上卖得薄薄的稿纸,一般报社的专用稿纸过厚是不大适合用来复写的。复写好的稿件流向,无论是一次性复写,或是N次性复写,均按大报大台优先的原则,最清晰的要投给中央级党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般清晰度投给省报省电台,不甚清楚的要留给市报,而几乎认不大出字的最后一份就寄给县广播站了。当然,短消息,且不太重要的报道,就很少复写了。
手写也好,复写也好,都是相当辛苦的事。据一些报道员说,不愁写稿,愁的是复写,因为一篇报道要视其分量覆盖中央、省、市三级党报和电台,如果稿件是涉及行业报,那就需要复写得更多。为什么一定要复写?这里必须作一点解释。当时地方宣传的口号是,“上大报、上头条”,这是通讯员的硬核任务,也是其事业追求的目标。报社电台也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每年年终都要召开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模范通讯员的认定是以采用稿件数量为准,用当下的话说多发稿才是王道。另外,那个年代投稿只要信封上写着“稿件”两字是不贴邮票的,这也助力复写。主客观因素加起来,通讯员投稿的主导思想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由是,复写成为通讯员的通行做法。
复写是一种力气活,也是一种技术活,既要一次多份,又要保证不划纸,还要字迹清楚,它考验着通讯员的耐力、韧性。那时,写稿的稿费很低,通讯员写稿的热情高涨,主要是干新闻报道的人都憋着一股劲,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名堂。起早贪黑,挑灯夜战,非要当模范通讯员不可。记得那年头,乡镇一级多有农民当起报道员,不少农民通讯员因写稿成绩斐然被农转非或转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当地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每天除了为本台写稿外,还要向中央台、省台投稿,尤其是争做省台集体先进记者。因此,可以说,我既是一个新闻报道的复写者,也是见证者。
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明也加快嬗变,新闻早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而迎来了“云与数”的时代。记者一台电脑打天下,复写纸应该进入新闻历史博物馆了。不过,如果你是一个“50后”,又是一个有过做新闻报道经历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握笔的食指,因长期复写稿件被圆珠笔压得深深凹下去的印记,因为那也是不能忘却的奋斗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