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荣海
通讯员 郝利红
清明纷纷雨,雨落思故人。清明时节,武汉龙泉山孝恩园迎来了祭扫高峰。
一场春雨之后,龙泉山孝恩园绿意盎然,在葱郁花木的掩映下,有一处墓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墓志铭上刻着“满腹文采,静观世事,一身傲骨,淡泊人生,勤俭持家,福泽子孙,音容宛在、笑貌长存”。
墓志铭的主人张信,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清明节,张信的儿子接受极目新闻记者的采访,讲述了父亲一生兢兢业业工作、淡泊名利的一生。
复印机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
张信于1941年出生,天津人,1966年从河北工学院毕业后,从故乡天津毕业分配到武汉。在大学期间,张信所学专业是精密仪器系,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在儿子眼里,父亲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而且是一名“理工男”,一直有着文化人的清高,平时专注于工作和自己的专业,很少与外人聊起他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但这并不影响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
张信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在武汉复印机总厂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复印机生产技术攻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于市场的需求,原机械工业部安排了武汉复印机厂等全国少数几家厂家开始生产静电复印设备。彼时,复印机在中国还是新鲜设备,而且技术相比日本等发达国家落后很多。作为“复印机”学科的带头人,他多次出国考察,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1978年10月,张信被单位选派去日本考察胶片阅读放大复印机KD系列,参观日本望月公司,回国后试制成功国产胶片放大复印机KD-3型,填补了国内阅读复印机的空白。1980年11月他再次被武汉市机械局选派,对日本东京、横滨、甲府、罔谷四座城市的静电复印机相关公司进行参观、考察,回国后担任长江—600型静电复印机主要部件设计并与同事一起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柜式静电复印机,填补了国内复印机的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
张信善于思考,在武汉市仪器仪表研究所任总工程师、副所长期间,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多项新产品。1998年张信荣获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武汉技术经济咨询专家库(机械设计与仪器仪表技术专业类)专家证,经常参加市内重大项目招标、评标工作。
几十年来他一贯积极努力、认真钻研,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不断创新,是仪表与复印机研制中有突出贡献的技术负责人。
遮风挡雨 为家庭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
张信在1981年6月被评为工程师,1989年1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在武汉复印机总厂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过设计处处长、工艺处处长、总厂副厂长等职务,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懈追求理想,于1985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信的儿子对极目新闻记者说,在他眼里,父亲为人光明磊落、一身傲骨,从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为官正直、清廉,从不滥用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反而经常为基层职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困难。
张信退休后,积极参加社区党员活动,担任楼栋长,获得大家一致认可。他心地善良,多次向社会捐款,即使在去世前1个月重病期间仍不忘让孩子代他向居委会捐款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人。
“父亲生活节俭,所有的用品、衣物都是使用多年的,他总是教导我们不要浪费,花钱要有意义。” 张信的儿子对说,父亲有着理性冷静的坚强意志,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父亲一方面积极配合治疗,一方面对我们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要过于担心,哪怕是在生病期间的费用可以报销,他也要求医生不必需的药不要开,对我们说国家的钱也不能乱花。
在家里,张信遮风挡雨,为家庭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张信的儿子回忆,父亲对母亲关爱备致,为了母亲练成了一手烧菜的好手艺。父亲与母亲相敬如宾,每次家中有需要决策的事情,父亲总是分析利弊、以理服人。
帮儿子装修婚房 累瘦了10斤
2020年3月20日下午4时42分,张信在医院不幸辞世,享年78岁,安眠在武汉龙泉山孝恩园。
张信的儿子动情地说,父亲虽然离开了,但父亲对他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关怀历历在目。“当年为了帮助我准备婚房,父亲不顾六十多岁的年龄坚持守在装修现场,每次我劝他回家休息,他总说没事,在现场放心一些。装修完后,母亲偷偷告诉我父亲累瘦了10斤。”说到这里,张信的儿子已眼含热泪。
孙女出世后,张信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经常教孙女画画、写字,孙女也非常自豪有一个优秀的爷爷。
张信的儿子说,父亲虽然离开了,但他一生进取拼搏的精神、扎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乐于助人的崇高品德,理性冷静的坚强意志,为儿孙标杆立榜。
“父亲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教诲我们会一直牢记在心。他像一座山,将永远是我们心灵的依靠,精神的依托。”张信的儿子依然难掩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
极目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将奉酬谢。报料微信请关注:ctdsbgfwx,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