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打印机>

打印机打印到一半就停是怎么回事(打印机打印一半停止了如何继续)

打印机打印到一半就停是怎么回事(打印机打印一半停止了如何继续)

更新时间:2022-02-28 00:36:18

“诺曼底模式”四方会谈上,经各方商议,同意应继续遵守乌克兰东部的停火协议。图/央视截图

据新华社1月27日消息,俄罗斯、乌克兰、德国和法国当地时间周三在巴黎举行“诺曼底模式”的四方会谈,经过8小时的商议后,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意,各方应继续遵守乌克兰东部的停火协议。新一轮会谈将于两周后在柏林举行。

“诺曼底模式”谈判:暂时拆掉了战争引信

在俄乌边境战争阴云密布之际,四方在法国巴黎举行了8个多小时的谈判,在会谈之前,乌克兰总统顾问表示,这次会议是一个“准备好和平解决的强烈信号”。最近一个月左右,围绕乌克兰危机,各方进行了轮番谈判,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外交手段,此前并不被看好的“诺曼底模式”意外取得了进展,给不断升温的战争局势降了降温。

当然,“诺曼底模式”谈判只是要维持之前达成的在乌克兰东部停火的协议,并没有涉及现在的结构性的难题,也就是乌克兰是否要加入到北约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诺曼底”谈判的结果为和平提供了一线希望。

“诺曼底模式”是在克里米亚危机之后,法德等欧洲大国努力去缓和局势,解决欧俄矛盾的尝试。2015年达成的明斯克协议,实现了乌克兰东部的停火。虽然只是一个停火协议,但现在来看,这却成为破解乌克兰危机为数不多的“切口”。

在美俄、俄罗斯与北约、俄罗斯与欧安组织进行多轮会谈,尤其是美俄外长在日内瓦会谈之后,乌克兰危机依然没有取得进展,外交解决的窗口似乎在慢慢关闭。“诺曼底模式”谈判不能说是最后的努力,但外界的看法也是“死马当活马医”。美国、北约都没有搞定俄罗斯,法德能吗?波兰就认为,解决乌克兰危机只有三种模式,那就是美俄、俄罗斯——北约、俄罗斯——欧安组织,并没有包括诺曼底模式。

“诺曼底模式”谈判的成果至少可以暂时拆掉乌克兰东部发生战争的引信。而各方之所以能够达成最低共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果这次谈判再次失败,那和平谈判的窗口可能就要关闭了。乌克兰、俄罗斯、法国和德国都多次强调不要战争,“诺曼底模式”谈判是四方争取和平的最后稻草。所以,并非法德两国比美国更有感召力,而是时机使然。

西方体系与俄罗斯的多层次博弈

乌克兰危机从去年11月份再次爆发之后,局势急剧恶化,战争的危险近在眼前。大国的尊严、小国的生存捆绑在一起,各方似乎都被赶到墙角,无路可退。

从历史上看,很多战争就是在各方“别无选择”的压力之下被迫发动的。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后人看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能,但英国和法国两个欧洲大国为了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这个同属基督教的大国打了一场惨烈的战争。

历史未必会重复,但是历史的韵律有时候会重现。围绕乌克兰危机,西方体系与俄罗斯之间进行了多层次博弈,最核心的矛盾就是西方国际体系向东扩张,而俄罗斯重整“前苏联空间”,乌克兰恰恰处于两大力量角力的关键点上,动弹不得。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西方步步紧逼,已经让俄罗斯退无可退了。自彼得一世以来,俄罗斯在欧洲还没有像今天这样逼仄和无奈。乌克兰如果倒向西方,俄罗斯差不多就回到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时代了。

从2008年俄格战争之后,俄罗斯重塑“前苏联空间”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克里米亚危机、白俄罗斯危机以及最近集安组织出兵哈萨克斯坦,都属于俄罗斯以军事手段重塑周边安全环境的努力和尝试。照此惯性,乌克兰已经被俄军三路包夹,对乌克兰以及西方着实造成了大兵压境的威慑。

从西方体系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和。北约秘书长、英国、美国算是强硬派,甚至主战派,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一直在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上作出承诺,英国和美国最近向乌克兰提供了军事装备,加强了在东欧北约盟国的军事部署。美国最近以书面形式回复了俄罗斯关于安全保障的要求,但是具体内容没有透露。

德国和法国算是主和派,尤其是德国,拒绝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而是提供了一座野战医院。德国的一大顾虑就是天然气管道的问题,一旦俄乌冲突,经过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受阻,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国家将面临能源短缺。为了打消德国的顾虑,美国正为欧盟从中东寻找天然气来源。

“诺曼底模式”谈判为各方缓和乌克兰危机提供了一架梯子,但未必能让大国就坡下驴。美国和俄罗斯都将大国的尊严和信誉押上了,如果双方能够从此重画欧洲范围,构建新的安全保障框架,那可能是欧洲历史上首次没有经过战争而达成的安全框架。

而美国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比如宣布撤离外交人员,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威胁制裁普京总统本人等,既没有释放战略谈判的诚意,也没有大规模介入战争的准备,在俄乌危机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

“诺曼底模式”谈判只是提供了一次缓和与重启谈判的机会,机会有时候稍纵即逝。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孙兴杰(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

,